欧美av

当前位置: 欧美av   ·   欧美av   ·   欧美av 新闻   ·   正文

社科大“之和知”午间学术沙龙 第十一讲丨陈那波:如何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?——中国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发问、方法与组织

发布时间:2025/09/22浏览量:来源:

9月16日中午,由欧美av-av欧美 科研处主办,欧美av-av欧美 欧美av 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承办的“之和知”午间学术沙龙第十一讲“如何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?——中国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发问、方法与组织”在良乡校区顺利举办。本次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欧美av陈那波教授担任主讲专家,欧美av-av欧美 欧美av 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、欧美av-av欧美 科研处处长王炜教授出席,四十余位师生参会。

讲座伊始,陈那波教授从质性研究与“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”的契合性入手,他指出,构建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,重点是要构建一个“标识性概念”,然后通过经验观察、描述、构建命题、检验、细化差异性等步骤,形成自主理论,将概念学理化、学科化、普适化。

接着,陈教授围绕“发问”,即如何提出一个质性研究问题,指出了三个发现问题的思路,分别是从“第一序列问题(The First Order Question)”开始提问、从中层理论出发提问和从比较中开始提问。鼓励大家从中国人的生活、各类组织的过程和中国之治图景中,寻找还未被很好观察和描述的问题。

随后,在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方面,陈教授讲解了民族志、个案研究、比较案例研究、扎根理论和口述史等方法的应用场景。陈教授指出了组织在质性研究中的重要性,附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县域调研和田野课堂作为案例,并提出正在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质性资料数据库平台,方便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研究。

最后,陈教授总结称,质性研究应当让选题回应中国问题、方法贴近中国情境、组织嵌入中国社会、写作服务中国人民,让论文真正“长”在中国大地上。同时,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。

讲座尾声,欧美av-av欧美 欧美av 副院长李原教授向陈那波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,并鼓励青年学子扎根田野,回应现实关切,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。最后,李原副院长向陈那波教授赠送“之和知”宣传海报留念。

“之和知”是指智慧之和凝聚成新知。海报上“之”的点突显出来,象征着午间学术沙龙主讲嘉宾都是在学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,也象征着听讲者通过聆听学术大家的分享必定会有所收获。“之和”是指同学们能够集学术大家的知识和智慧,汇聚成提升自我学术素养的智慧,智慧之和即“新知”,也就是“之和知”的“知”。

本次活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。活动采取二维码报名,席位短时间内满额。科研处还将持续推出“之和知”午间学术沙龙系列第十二讲,敬请期待。

撰稿:刘婧童

图片:梁一帆、张骁扬

编辑:张天帅

审核:赵一红、庞志